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品格提升工程>>朴园人物>>公朴事迹
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教育家李公朴
录入者:怀宁   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年01月26日

热血青年

 

李公朴(1902年11月26日-1946年7月12日),武进湖塘东村人,谱名永祥,号仆如,少时自名公朴。李公朴幼年父母早丧,家境贫寒,由三兄李公愚抚养。13岁随兄长到镇江合兴盛京广洋货店当学徒。虽工作繁重,生活艰苦,但仍勤学苦读。受到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在青少年时期就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之不存,何以家为”的思想和抱负。


历史纵横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sà)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揭开了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序幕。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并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李公朴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激励,结识爱国青年,组织爱国团体,参加红五月的抵制日货运动。因揭发店主及一些奸商贩卖日货而被老板解雇。受此打击,他并不气馁,反而更加奋发向上。在兄长资助下,进入中学读书,后又升入上海沪江大学。1925年,经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介绍,参加了改组后的国民党。五卅运动时,他担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参加并带领学生罢课游行。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大举北伐。李公朴毅然弃文从军,参加了北伐军。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他理想破灭,他气愤地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北伐变成了自戕。”于是,他愤然离开了国民党军队。


文化救国

 

1928年,李公朴考入美国俄勒冈州里德学院。他用勤工俭学的办法,读完大学的全部课程。在美留学期间,被邹韬奋聘为其主办的《生活》周刊特约撰述,为周刊撰写数十篇通讯。通讯中,除抒发怀念祖国的情感,还根据国外观察所及,对国民政府一些腐败状况作了深刻揭露。留学期间,他对美国及世界各国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考察研究,认为学校“是改善社会环境的策源地”。

1930年,李公朴留学归国。此时,国难当头,满腔热血的李公朴积极投身各种民族救亡活动。他与邹韬奋等筹办了《生活日报》,在史量才支持下创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和妇女补习学校等。他要求大家能“读活书、活读书”,把“做人与读书,做事与读书,求进步与读书”结合起来。


资料回放

    《读书生活》是在共产党领导的"左联"和"社联"的革命文化工作者的影响和推动下,由李公朴等爱国人士于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进步刊物。1935年,李公朴曾在《读书生活》上发表文章《一天的日记》。他写到:“现在是第四个‘九一八’,一周年是愤,二周年是恨,三周年是忍,第四周年呢?《新闻报》的副刊写《忍的第四周年》。还是忍。一直忍下去吗?感慨已发表很多了,现在还有何话可说!……春寒总是要消逝的,准备你们的嗓子,发出惊天动地的怒吼吧!”

1934年,李公朴和艾思奇一起创办《读书生活》,发表了大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文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并传播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对引导大量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起了巨大作用。


 

君子之狱

 

随着华北局势日趋紧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35年12月爆发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震动了全国。受此影响,上海各界纷纷成立救国会。1936年5月31日,全国各界救国会联合会在上海成立,李公朴担任常务委员。

救国会的主要任务是“促成全国力量合作抗敌”,提出“立刻停止军事冲突”,“立刻释放政治犯”,“立刻进行谈判,建立一个统一的抗敌政权”。他们的主张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谋而合。

1936年7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召开,救国会派代表到南京请愿,并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剿共”、释放政治犯。救国会还先后致电张学良、傅作义、宋哲元等地方实力派,要求共同抗日。9月18日,救国会举办游行集会,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周年,抵制日货。10月19日,鲁迅逝世,经宋庆龄提议,由救国会筹办丧事。鲁迅的葬礼变成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六七千人参加送葬,蔡元培、宋庆龄也都参加了。11月12日,救国会举行孙中山诞辰纪念大会,表示要继承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加紧民族解放斗争,挽救民族危机。

救国会的行为触动了国民党的底线。1936年11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 罪在上海逮捕了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史良(常州人,当代法学家、政治家、女权运动先驱)、王造时、沙千里等7人,史称“七君子事件”。

此事激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强烈抗议和谴责。宋庆龄﹑何香凝﹑张学良﹑杨虎城和国际友人罗素﹑杜威﹑爱因斯坦等纷纷要求无条件释放沈钧儒等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全国开展了广泛的营救运动。“七君子”之狱未决,卢沟桥的枪声已震荡中国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南京政府不得不于1937年7月31日释放了这批“政治犯”。  

 

坚持抗战

 

    李公朴刚出监狱,“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他便积极投入战地服务和社教工作。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较快,他先后四次到山西进行战地考察、教学工作,并先后任山西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委员和宣传部长。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国民党内投降主义抬头,李公朴对国民党的幻想破灭,他决定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延安。11月,李公朴到达延安并考察了近一个月,会见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和一些老朋友,写下了《革命的摇篮——延安》一文。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西安事变”后,红军解放延安。自此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

    《革命的摇篮——延安》中写道:“延安与其说它是革命圣地,还不如说它是革命的摇篮。因为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都在这里得到孕育、成长,然后又到四方八方去发展壮大。它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 是至为深远的。”

         


    1939年4月,李公朴第二次来延安,他组织了抗战建国教学团,深入华北敌后晋察冀边区开展抗战教育和动员民众的工作,历时17个月。沿途开办短训班,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受到边区军民欢迎。李公朴也从边区生机勃勃的景象中深受教育,得出“非团结不足以言抗战,非民主不得以言团结,而民主是问题的中心”的结论。其撰写的《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客观公正地宣传了共产党、八路军。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国内政治形势异常险恶,李公朴由北方最前线转入西南大后方昆明。1942年12月创建北门书屋,1944年创办北门出版社。北门出版社出版文艺作品、翻译作品、文学评论、青少年读物等三十余种。还秘密翻印了《论联合政府》《论解放区战场》《新民主主义论》等小册子,并冒着极大风险传送到外地州县,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

    1944年10月,李公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执行委员。他经常和闻一多一起参加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群众性大会,直至抗战结束。

 

血沃西南

   

    抗战胜利后,李公朴积极投身于争取和平民主的活动。1946年1月,他与陶行知在重庆共同创办社会大学,任副校长兼教务长,主编《民主教育》,实施民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为促进和平建国,组织成立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积极开展活动。

    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旧)政协胜利闭幕大会,李公朴是主席团成员,并担任总指挥。在会上,他义愤填膺,深刻揭露蒋介石背叛人民、挑起内战的罪行。国民党特务制造了“较场口血案”,李公朴、郭沫若等60余人被打伤,震惊全国。他对前来探望的周恩来说:“为了和平民主,为了祖国统一,我受点伤算不了什么,我要更加坚强起来,力争人权、自由和民主!”

    同年5月,社会大学由于国民党反动当局百般刁难被迫停办,李公朴从重庆返回昆明,准备将北门出版社迁至上海,并开始编写《世界教育史》。此时他遭到特务的严密监视,李家经常收到恐吓信,有的还装着子弹头,但他争取和平民主的决心愈加坚定。他对夫人说:“我前脚跨出门去,后脚就不准备再跨回来。”

    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逝世时仍高呼“我为民主而死!”李公朴牺牲后,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联名发表唁电:“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实为全国人民之损失,抑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


历史纵横

    李闻惨案:1946年6月底,民主同盟和各界人士在昆明发起万人签名运动,要求和平。民主同盟坚持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争取民主,反对暗杀和暴动。但南京国民政府却密令昆明警备司令部等机关:“中共蓄意叛乱,民盟甘心从乱,际此紧急时期,对于该等奸党分子,于必要时得宜处置。”7月11日晚,李公朴遭国民党特务暗杀。15日下午,闻一多也遭杀害。


    李公朴的一生,是坚持革命、顽强奋斗、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是忠诚于中华民族进步事业与和平民主事业的一生,是献身中国文化事业和社会教育事业的一生。他坚定执着,用心用力;他心怀理想,自责自励。他用自己的人生抉择,诠释了公朴精神的内涵:爱国甚于爱己,民主高于私利,进步不断前行,奉献不畏牺牲。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