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品格提升工程>>朴园研究
公朴精神:基于名人资源的理想信念教育
录入者:徐红芬   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年01月25日

 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

项目申报表

 

 

 

申报单位: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责任单位(公章):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校长签字:         谢建伟                                       

申报日期:      20192                                   




江苏省教育厅 


 

一、项目基本情况及建设内容

项目名称

公朴精神:基于名人资源的理想信念教育

责任人

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申报单位负责人

谢建伟

校长

13915893118

建设内容

一、已有基础(含获奖情况,新建项目不填)

1.项目基础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简称省武高),是一所有70年深厚底蕴的传统名校,是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学校积淀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面对当下社会青年人的理想信念、品格情操培育的必须,面对当下许多高中聚焦升学率忽视高中生品性修养的现实,寻找合适的契机、合适的平台培育高中生的品格,为青年人成为民族未来复兴的脊梁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担当而开拓思路,聚力品格提升,是当代德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域资源沉淀丰厚李公朴,祖籍常州武进湖塘镇,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著名的“七君子”之一,革命家、社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始终坚定民主革命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终生。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为民主革命而献身的战士”。先生“爱国、民主、进步、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常武地区可谓家喻户晓,影响着一代代龙城学子。常武地区有以李公朴命名的李公朴小学、常州大学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民盟武进李公朴支部、李公朴路等。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地处李公朴先生故居旁,是武进区李公朴研究会理事单位,学校一直把传承和弘扬公朴精神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多措并举、精心组织“知公朴”“颂公朴”“学公朴”等系列德育活动,如创建了李公朴烈士事迹陈列馆,树立了李公朴汉白玉塑像,命名了学校行政办公楼为“公朴楼”(谐音“公仆”),开展了参观馆室、瞻仰故居、板报评比、读书征文、故事演讲、志愿服务、争创李公朴班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不仅形成了学校德育的特色品牌,更扩大了学校办学的社会影响,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此外,常武地区历史名人辈出,有中共早期领导人、革命活动家恽代英、张太雷,孟河医派费伯荣、马省三,阳湖文派恽敬、张惠言,中科院院士吴阶平、蒋华良等等,他们坚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想信念等优秀品格成为省武高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

德育探索历程丰富。学校以“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学业优良、勇于创新的富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时代青年”为学生发展目标,始终以李公朴精神为重点,聚焦理想信念教育,利用特色名人德育资源开拓德育工作的新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展“弘扬公朴精神,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2010年起把传承和弘扬公朴精神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影响深远;第二阶段:2017年起以83届校友蒋华良院士为教育资源,开展“传承院士品质,争创武高新辉煌”的主题教育活动,院士“研究老百姓吃得起的药”为国为民的理想信念和“淳朴、勤奋、专注、守责”的精神品质已经深入影响了省武高的莘莘学子;第三阶段:整合名人德育资源,培育优秀公民,2018年起,学校以李公朴和蒋华良等名人资源为基础,创新德育课程,打造特色品牌,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优秀公民,于2018年4月成功申报常州市级学生品格提升工程, 并于2018年11月通过常州市教育局中期评估。

本土实践成果丰硕。一是德育队伍强大,现有特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3人,正高级教师1人,常州市五级梯队优秀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50%;学校现有省市区级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30多名,市区级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获得者5名;“徐红芬名班主任工作室”在武进有很好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多位教师获常州市“谢晓虹成长工作室”和“潘勤德育工作室”优秀成员称号。二是德育基础扎实,省武高是江苏省文明单位、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是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常州市德育特色学校、常州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三是学生实践成果丰硕,校团委多次获常州市“红旗”团委称号,校“李公朴志愿者分队”获市、区“优秀志愿者单位”荣誉称号。

2.项目背景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并在“六个下功夫”中,将“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放在首位。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下我国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一些困境,一是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冲击,造成了我国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信仰观危机和理想观动摇,冲击着民族观的形成以及道德观的塑造;二是信息化时代,网络的信息碎片化获取方式不利于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理性特质的养成,是我国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回避的时代挑战;三是以应试为主导的高中教育难以保证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时间、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难以得到保证。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青年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青年学生信仰什么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了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加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刻不容缓。

强劲的德育引擎是学生品格提升的需要。高中是学生培塑健康人格、树立为国为民崇高理想信念的关键期,如果德育模式、品格培育方式过于简单,那么师生之间的和谐、育人的成效都会大打折扣;目前学校打造了丰富多彩、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德育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这些活动有待进一步与理想信念教育整合提升。我们亟需寻找德育新的发动机,寻找到科学有力的引擎,就如何围绕学生培养目标,针对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利用有活力的德育资源,建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德育课程体系,这是学校德育面临的新挑战。

有效利用名人资源是学校德育建设的需要。名人资源在学生的品格塑造、理想追求和审美倾向等方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多元开放的社会和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打造的“小鲜肉”“娘炮”等“名人”资源等对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了负面的冲击。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身边事物有着特殊的亲切感。同样,青年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名人也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他们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能够让学生倍感自豪。而且,家乡的榜样、身边的人物、校园的环境与活动能让学生的认知更加真切,情感体验更深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提升,还有利于学生行为的模仿与内化。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整合李公朴烈士等当地特色名人资源,探索实践新的德育途径与策略,提升省武高学子优秀品格,培育时代新人。

二、主要建设内容(5000字左右,可另附页)

(一)项目内涵与目标

1.内涵解读

公朴精神:“爱国、民主、进步、奉献”是公朴精神最为凝练的概括。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毛泽东、朱德联名发表唁电, 高度评价了公朴先生执着和献身于“为国为民理想信念”的追求。公朴先生在参加各种反帝爱国运动和不断接受进步思想影响中树立起来的“将来共同为吾可爱之中华争荣耀”的坚定信念在新的时期仍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同时,“公朴”与“公仆”谐音,公朴精神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是   “做人民公仆”的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

wps1.jpg

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在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等方面产生巨大的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理想信念教育旨在通过教育和实践不断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帮助青年学生解决做什么人、走什么路的问题。

名人资源:结合省武高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的育人资源,结合高中生品格培养的阶段特点,我们所涉及的名人资源主要是指具有公朴精神的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省武高杰出校友以及常武地区名人资源。

“爱国、民主、进步、奉献”的“公朴精神”实质是儒家积极入世“精进”思想之精髓所在,是“君子养浩然正气”、“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追求;“淳朴、勤奋、专注、守责”的“院士品质”实质是道家自然真纯、抱朴守拙的处世之道,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人生态度。为此,我们提出了省武高学生的品格要求,那就是:重信、守责、尚智、争先。

2.项目目标

      (1)充分利用李公朴等名人资源,探索植根于青年学生内心的校园文化,形成环境育人的磁性场域

      (2)充分利用李公朴等名人资源,形成“双士”精神三阶段循环育人品格提升模式,促进高中生在序列化有特色的实践体验课程中获得理想信念的提升。

      (3)充分利用李公朴等名人资源,建构“生涯风车”育人范式,形成省武高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全方位、立体化、多视野培塑高中生的必备品格,培养时代新人。

      (4)充分利用李公朴等名人资源,加强与校外、区域外各种德育资源和各类专题教育场所资源的共建共享,织就六位一体资源共生网,实现德育资源的区域性辐射。

      3.理论基础

励志教育: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励志教育最主要的是信念教育,其次是道德教育和挫折教育。信念教育对道德教育和挫折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环境育人:具身德育认为,道德深植于身体与环境、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中;身体、环境、文化的相互作用,可以塑造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是一种高度具身化、情景化的活动,是从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经验。此品格提升工程旨在探索实践学生个体在特定德育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的自我行动,从而实现个体品格的提升。

行动德育:行动德育是指通过德育活动化、德育生活化的育人方法,提升德育实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生活的环境入手,挖掘和利用本地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德育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学生熟悉的人物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省武高具有的李公朴烈士等名人资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应该成为学生品德、品质、品位成长与提升的助推力量。

wps2.jpg

(二)项目模型建构

1.顶层设计

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公朴精神:基于名人资源的理想信念教育系统建构理念是基于我们的育人目标:成为身心健康、学业优良、勇于创新的富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时代青年遵循生命的独特、生态的系统、生长的过程的理念,结合省武高学生发展的品格期待,我们提出培养时代新人的理念。我们对“时代新人”的品格培养也有着自己的定位和理解:

目 标

品格

指   标

 

 

身心健康、学业优良、勇于创新、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重信

有追求,一份清晰美好的信仰;有理想,一份执着坚定的信念;有品格,一种重信守诺的精神;

守责

责任担当,对国家负责、对集体负责、对自我负责、对家庭负责;爱自己、爱家人、爱生命、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爱世界;

尚智

尊重知识、崇尚科学,葆有积极的学习状态、既能自主学习也能与人合作;既能发现问题又能主动探究;

争先

有清晰的目标、奋勇争先的精神;有独立的计划,自我实现的行动;有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勇气;有世界的眼光,去改造世界的胆识。

2.模型设计

公朴精神:基于名人资源的理想信念教育”这一项目是基于国家的召唤、民族的期待以及学校的发展,是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视野下的整体设计、主动作为:

wps3.jpg


这一项目的整体设计理念是:名人引路,活动搭桥,整体联动,多元建构。

名人引路:开发整合常武地区历史和现代名人资源,以他们身上闪耀着的理想信念的光芒指引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活动搭桥:活动性和生活性是德育的一双有力的翅膀。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我们应把德育活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让德育“活”起来,实现“以人为本、以活动为桥梁”的德育形式。

整体联动:即建立生生联动、师生联动、校际联动和校内外联动体系,通过自主活动,实现师生品格共同提升以及我校特色德育资源、德育范式的区域性辐射和共建共享。

多元建构:通过建“两林两路”朴园场域,构“双士精神”循环行动,创“生涯风车”育人范式和织“品格涵育”资源之网多元架构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模式,实现以文化人、以德树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项目思路:以此项目为抓手,整合学校德育活动,创设朴园德育场域,形成朴园德育范式,实现朴园德育区域辐射。

(三)项目的实践体系

其一,信念园:建“两林两路”朴园场域

wps4.jpg信念园,即涵育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朴园。朴,源于民主战士李公朴名中的“朴”字,寓含省武高学子“朴实、淳朴、守拙”的优良品质;“朴”是一种本色,不事虚华,坚定信念,寄寓省武高学子坚定理想情操,勇毅坚韧;“朴”与“仆”谐音,希望省武高学子开拓创新、率先争先,具有家国情怀和人民公仆意识。

“两林两路”指以“公朴林”和“院士林”、“公朴路”和“院士路”为纽带形成的朴园物态场域。公朴精神、院士品质始终是新时代青年学生追求的品格,学校通过“两林两路”朴园场域建设构建“朴园德育”范式,弘扬名人文化,培塑理想信念,培育时代新人。

    1.物型有魂,建两林两路信念园。

wps6.jpg

信念园,即朴园。利用学校将于2019年8月整体搬迁西太湖校区的有利条件,整体规划与创设校园育人环境,通过林、路、馆、墙、坊的建立,将校园文化有机渗透于校园物型环境,构建“公朴精神”学生体验空间:朴园。

一是参与。让师生参与到名人馆宣传李公朴等常武地区名人和省武高从建校至今的名教师以及著名校友的故事讲述中,让学生了解当地人文精神、增强民族自信,了解学校历史沿革、坚定理想信念、践行   “朴园文化”精神;

二是开发。为蒋华良科学体验空间的开发、建立提供条件,让学生在研究与探索中学会格物致知,探究科技奥秘,尊重科学,弘扬奋斗精神;

三是体验。从烈士精神和院士品质两个维度建设两林、两路、两墙形成整体外在环境空间,以及李公朴烈士事迹陈列馆、李公朴汉白玉塑像、名人堂等,让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陶冶性情;

四是建构。体验空间的物型环境建设由学生自主参与开发,创意设计、创意实施、创意管理,力图通过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学生的参与体验,建构物态校园文化,使有生命力的德育资源可感可触,万古长青,实现环境育人。

2.场景育人,扬一园一品爱国情。

一品,即“重信、守责、尚智、争先”的学生品格;一园,利用“朴园”,打开一个园、引进万道光,借助场景式教育的体验熏陶,让省武高学子的品格力满格。

一是建构纵横交错的场景育人坐标

横向勾勒公朴精神体验的场景地图,利用校园物型环境——朴园,用真实的场景还原、亲切的对话访谈、绚烂的舞台布景、热烈的情感互动等育人场景,开展诸如朴园讲坛、名家访谈、自主管理、入党入团宣誓等学生自主活动;

纵向建构公朴精神的序列目标,从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通过朴园名人等地方名人资源载体介绍名人品质,学生通过参观学习等活动,坚定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奋斗热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

二是建构错落有致的场景育人模型


wps7.jpg


以“品格”为境界,以“思想”为核心,以“情感”为桥梁,以“体验”为途径,通过场景熏陶,主动参与,积极互动的方式内化涵育,弘扬“重信、守责、尚智、争先”的朴园学生品格。

其二,成长柱:构“双士精神”循环行动

wps8.jpg

“双士精神”即李公朴烈士和蒋华良院士精神。李公朴烈士精神:爱国、民主、进步、奉献;蒋华良院士精神:淳朴、勤奋、专注、守责。“双士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即:坚定的理想信念;内化为学生品格,即:重信、守责、尚智、争先。“双士精神”循环行动以“双士精神”为引领,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以师生共进为方向,实现师生品格的整体提升。

     “公朴班”知行行动。在高一年级开展。以争创“公朴班”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重信、守责”品格为目的,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知公朴——参观馆室、阅读书籍、观看电影等;颂公朴——主题演讲、主题征文、情景剧等;学公朴——模拟政协、模联、志愿者行动等。

     “院士班”筑梦行动。在高二年级开展。以争创“院士班”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尚智、争先”品格为目的,开展一系列活动。识院士——参观馆室、事迹报告、院士美文等;歌院士——主题征文、主题展览、成人仪式等;学“院士”——野外拉练、自主管理、科技节等。

“双士精神”行动以一学年为一期,历届学生循环行动,从而实现“做公仆”的人生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为“三大学生成长主题教育活动”:   高一年级以“为民族自豪”为主题开展争创“李公朴班”活动,高二年级以“为人生奠基”开展争创“院士班”活动;高三年级以“为青春喝彩”为主题开展“奔跑吧,青春!”活动。

学段

活动名称

流程

重点活动

活动目的

为民族自豪:争创“李公朴”班

宣传发动
    策划申报
    组织实施
    评选考核
    授牌表彰

“学公朴精神,做优秀公民”系列活动

知公朴、颂公朴、学公朴等

坚定理想信念、培植爱国情怀

为人生奠基:争创“院士”班

“传承院士品质,争创武高新辉煌”系列活动

识院士、歌院士、学院士等

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

为青春喝彩:奔跑吧,青春

“做公仆”系列活动

“迈进成人门,走好人生路”十八岁成人礼

百日誓师等

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其三,星光路:创“生涯风车”育人范式

高中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十字路口,他们即将面临人生重要的抉择,但当下我国高中生涯教育才刚刚起步,缺少可操作性。生涯发展教育的缺失,导致很多高中生出现了理想信念淡薄、模糊,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内驱不足、生涯选择盲目,以至于出现在未来的人生道路迷失的现象。因此如何帮助高中生在人生道路上进行专业的选择、职业的寻找和事业的建立等方面进行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wps9.jpg

   “生涯风车”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奈尔斯在斯奈德的“希望”理论基础上建构的模型。模型的核心是“希望”,“希望”即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信念”,它由自我反思、自我澄清、建立愿景、设立目标、行动与适应这五个要素组成。这五个要素互为条件和基础,构成一个整体,共同促进生涯发展。

生涯风车模型的建立教育就是运用系统方法,指导学生增强对自我和人生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主动适应变化和开展生涯规划的发展性教育活动。省武高将依托“生涯风车”理论,根据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学校和常武地区丰富的名人资源,创设我校的生涯教育范式,主要通过“寻访名人生涯路”和“建构自我成长道”两大主题活动,促使学生的生涯发展,引领学生走上坚定理想信念的星光大道。

(1)“寻访名人生涯路”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年级

生涯规划课程

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

高一

寻访烈士革命足迹

观看《风雨同心李公朴》纪录片系列活动

在知公朴、颂公朴、学公朴活动中寻访公朴爱国民主、坚定革命的足迹,培塑学生“重信、守责”的品格。

参观李公朴纪念馆、事迹陈列馆系列活动

参加李公朴专题研讨会、与李公朴女儿面对面

高二

寻访院士科学道路

聆听母校老师回顾院士高中学习生涯系列活动

在识院士、歌院士、学院士活动中寻访院士大胆探究、敢于创新的科学道路,培塑学生“重信、尚智”的品格。

聆听院士成长道路的主题报告系列活动

参观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科技夏令营

高三

寻访常武名人成功历程

参观武进名人馆系列活动

在学习武进名人、杰出校友的活动中寻访常武名人争当一流的成功历程中,培塑学生“重信、争先”的品格。

观摩朴园优秀校友风采展系列活动

聆听优秀校友成功事迹报告系列活动

 

(2)“建构自我成长道”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年级

生涯规划课程

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

高一

生涯认知

认识自我——量表测评

通过对生涯认知教育,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发现学生的兴趣、潜能、价值取向,建立对自我的认知。

认识生活——今天我当家

认识社会——研学旅行

高二

生涯体验

百行职业体验

在职业体验、自主管理中不断内省,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提出疑问、困惑,进行自我澄清,自我平衡。

校园模拟招聘

三级三维学生自主管理

高三

生涯抉择

“我的大学我的梦”目标设定

建立愿景、设定目标,在行动中进行适应和调整,促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

“我的青春我的路”家长讲堂

”我的人生我作主”模拟填报










其四,共生圈:织“品格涵育”资源之网

一个地区和一所学校的德育资源要使之有利于地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于社会,必须加强与校外与区域外各种德育资源和各类专题教育场所资源的共建共享,六位一体建共享台,校内校外构共同体,拓展互通品格提升的资源之网。

品格培育融合体。加强与李公朴研究会及民盟武进区李公朴支部的合作与交流,深入学习研究李公朴先生的精神实质、时代内涵,了解和参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为学校德育资源社会化和德育资源品牌创建打造更广阔的平台。

学段衔接协作体。加强同常州大学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湖塘实验中学、李公朴小学等大中小学优秀德育课程及品牌的合作,研究“成长柱”活动和“三大学生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的创新方式和途径,形成特色德育校本课程,使名人资源主题活动切实深入开展并对学生品格提升产生深远影响。 

校社文化互动体。加强同李公朴故居管理委员会的合作,探索志愿者服务的新形式和新内涵,探索李公朴故居相关资源的现代化、信息化展示与推广途径,使爱国、民主、进步、奉献的公朴精神得到广泛的传承与发扬。

④时空资源联合体。走进蒋华良院士所在单位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学习科学家们为了人民的健康和社会进步殚精竭虑、忘我工作的精神品质,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⑤内外德育的共同体。开放我校朴园、名人馆、70年校史馆等场所,让我校丰富的德育资源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学校李公朴志愿者进社区宣讲、推广志愿服务,达到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智能+ 的辐射体。借助新校区智慧校园建设,开发运用网络德育资源,研究“互联网+德育”模式,开拓德育工作的新路径。充实完善并改进学校“李公朴研究会和李公朴事迹展览馆”专题网站;完善微信公众号建设,介绍推广我校名人德育资源及德育特色工程,实现资源及德育特色的共建与共享;建设声光电与智能化、信息化一体的信息资源系统,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更生动的形式,使两学资源可观、可感、可触、可交流、可互动;

wps11.jpg


  由李公朴、蒋华良等名人资源的研究推广至常武地区其他名人资源的探索、研究和利用。


(五)项目的可能创新之处

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六个下功夫”通过科学规划与设计,落地生根,找到具体的可操作的路径与方法。

就近取材,充分利用李公朴等地方名人资源,构建可观、可感、可触具有亲切感的立德树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育人新范式。

德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与智慧校园的建设相结合,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德育中的创新应用。

(六)项目的预期成果

创设一个朴园物态场域;

创新一种公朴精神引领下的理想信念教育内涵的时代解读;

构建一个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信念园—成长柱—星光路—共生圈”德育范式;

开发一门德育校本课程《理想之光》;

编写一本德育案例集《信念的力量》。

 

 

二、项目措施、保障及时序进度

 

(一)项目实施与机制保障

1.形成工作机制

学校通过部门整合和职能调整,设立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研究中心。横向成立三个具体职能部门:综合服务部:主要负责项目的物态环境营造、个性服务、资源整合与开发、资源信息化的研发;学生服务部:主要负责志愿者分队等学生自主管理实践工作、协调师生及校内外学生两学活动相关事宜;课程研发部:主要负责课程的研发设计、质量评估与保障、师生核心素养发展。主动加强与武进区李公朴研究会、民盟武进李公朴支部、中科院上海药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得到学术上的引领、师资上的援助和资料上的共享。

wps12.jpg

学校将结合理论学习、主题研讨、综合实践、阶段汇报、专家领航、联盟学校推广、成果发布会等形式,采取“自我评估、专家评估、行政评估”相结合的三级评估机制。本项目由政教部门和科研部门组织实施,坚持师生全员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学生自主活动,实现真正意义的“行动德育”,以及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形成我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并在省内产生一定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2.明确五项保障

组织保障: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制度保障:将此项目纳入学校新一轮三年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师资保障:全员参与,专家引领;经费保障:上级支持学校经费专款专用;社会保障:教育管理部门、联盟学校、公司企业、社会人士。

wps14.jpg

 

(二)时序进度

2019.3——2019.6  项目申报立项;编制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2019.7——2019.12  物态环境和相关场馆的兴建与翻新;公朴班和院士班的创建评比;志愿服务等学生自主管理的全面有序开展。

2020.1——2020.6   品格提升工程校本课程制定与编印,评价手册与研究报告的制定编写;专著《理想之光》《信念的力量》的编印以及各项成果的收集整理。

 

 


 

三、申报意见

申报

单位

意见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公朴精神:基于名人资源的理想信念教育”项目具有切实的研究价值,它对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将起到推动和引领作用;从德育建设角度来看,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有生命力的名人德育资源,关注核心素养的落实,该项目具有前瞻性;从项目团队来看,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具有一支乐于奉献、基本功扎实,且有创新精神的德育骨干教师队伍,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做好这一项目。

申报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所属

县级

教育

行政

部门

审核

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设区市

教育

行政

部门

审核

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