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装备督导
学籍管理
教师教育
科普学堂
课务查询
李公朴研究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教育科研>>校本教研>>课程建设>>文章管理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录入者: 原创 来源: 本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09年03月31日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修订稿)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江苏大地全面铺开,我校在省教育厅、常州市教育局、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机构的指导引领下,学校主动热情地投入到这项意义深远的新课程改革中,有关部门和相关教师通力协作、刻苦钻研,通过一系列广泛深入的学习、调研、论证、规划、梳理、整合等工作,初步制订了《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新课程实施的学校基础

我校做国家级示范高中,首批省四星级学校,有着良好的办学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年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荣誉。近年来,学校秉承人本、和谐的办学理念,办富有国际视野和校本特色的现代化、实验性和示范性高中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学生成材、教师成功、社会满意、学校发展的生动活泼的绿色办学之路,一定程度上营造了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要旨的学校文化生态和教育教学生态。这将和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融合成和谐共进的同一轨道。

二、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示要求,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为精神指针和行动指南,严格按照省、市指导意见和工作部署,积极主动、乐观沉着,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远的开放式视野,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大力弘扬“团结拼搏,负重奋进,求实创新,科研兴校”的办学精神,加强学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继承中超越,在改革中提升,在转型中卓越,积极拓展、科学整合校内外一切有利有用有效的资源、关系和行为,构建起一个特色鲜明、活力四射、丰富开放、科学高效的高中新课程学校工作体系,平稳实现新课程背景下我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学校文化的转型,进一步开拓优质教育的丰富内涵和实现途径,打造学校新的核心发展力,力争使学校成为实施高中新课改的样板校、示范校,继续保持学校在新一轮高中办学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三、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原则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我校在实施新课程工作推进中要遵循如下原则:

1、积极参与原则

要以新课程改革思想和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常州市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开设指导意见(试行),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2、继承整合相结合原则

实施新课程应继承学校原有一些遵循新课程理念的学校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和策略,必须立足于本地、本校实际,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条件等情况,把他们整合到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之中,充分发挥学校原有硬件和软件的功能。

3、拓展创新原则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要实施新课程需要我们开拓新的思路方法和实践领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以拓展创新作为一个重要的实施原则,从教育管理、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资源、教学科研、实施途径等多维角度进行拓展和创新,切实有效地贯彻新理念、实施新课程。

四、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1、将新课程改革与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合理促成学校各项工作的对接、提升、转型与超越,凸现特色,巩固品牌,开拓新的发展优势,通过几年努力,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办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2、周密考虑,统筹规划,合理编排并不断完善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学校课程系统、课时系统,基本确立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加强课程实施的调控与监督,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切实提高各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新课程条件下继续得到发展。

3、加强新课程改革的领导与管理,设置相对独立、相互支持的若干工作系统,理顺部门关系,归并同质职能,整合部门资源,赋予各职能部门或专项机构更多的管理权责,同时各部门或机构要研究制订并切实实施各自的工作方案,建立起层级分明、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结构。

4、强化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扎实推进教师教科研行为转型工程,深入实施校本课题研究制度,组织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的模式与策略,健全完善学校教科研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极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5、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力度,深入挖掘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深化个性化校园建设,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执行水平,使学校课程既高度体现学校特色、地域特色,又能成为滋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6、高度尊重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大胆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机制和评价方式,探索全面、多元、立体式、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强化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创造高品位的校园生活,开辟丰富多元的发展空间和成长平台,进而促成学生生动活泼、个性张扬的最优化发展。

7、统筹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优先做好新课程改革的软硬件配套保障,特别在图书资料、信息技术、实践基地、师资培训、专业实验室(教室)等方面要加大投入,通过增加图书音像资料的征订,通过学科资料库建设,通过经常性开设专题论坛、名校交流共建等形式主动扩展、丰富、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力地提升育人层次和品位。

五、高中新课程实施组织领导和管理机构

(一)成立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是学校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保障,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相关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学校新课程得以务实高效地得到贯彻实施。

 长:邹 

副组长:陆政华 万琴凤 吴国健 黄卓贤 秦春华

成 员: 宋海永 马洪泽 周  敏 丁维新 戚宏武 吴英亚 刘  华 高文峻

王其权 魏文俊 蔡承武 侯亚敏 陆田森 朱一新 郑信芳 吕臣达 盛文芳

(二)成立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课改办公室

  任:秦春华      

副主任:宋海永 马洪泽 周  敏 丁维新 侯亚敏 陆田森

  员: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

  责:负责组织课程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六、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结构及其职能分解

(一)构建学校课程管理系统结构

1.学校课程管理系统

2.学生学业评价管理系统

3.学校校本教研管理系统

4.学校学生管理系统

5.学校教师管理系统

(二)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系统职能及实施部门

1.学校课程管理系统

职能:(1)编制学校新课程;(2)编排新课程课时;(3)组织开发和编写校本课程;(4)开展微型研究性学习;(5)修改和制订新课程下教学工作量标准;(6)计算新课程下教师工作量。

实施职能部门:学校教务处

2.学生学业评价管理系统

职能:(1)模块成绩的评价和认定;(2)校本课程学分的评价和认定;(3)微型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评价和认定;(4)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和学分认定;(5)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实施职能部门:学校教务处、政教处、信息中心、有关任课教师
 
 3.学校校本教研管理系统

职能:(1)新课程学科教学方式探索;(2)校本教研制度和考核;(3)学科资源库建设;(4)校本培训;(5)校本课题研究。

实施职能部门:学校教务处、科研处  

4.学校学生管理系统

职能:(1)新课程下教育行政班管理;(2)新课程下教学班管理;(3)新课程下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管理;(4)新课程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5)新课程下社区服务活动的管理;(6)学生选修课的指导和管理;(7)新课程下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管理。

实施职能部门:学校政教处、教务处、团委、学科兴趣小组辅导教师、有关班主任

5.学校教师管理系统

职能:(1)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和管理;(2)班主任的评价和考核;(3)学科教师的评价和考核。

实施职能部门: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有关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

6.学校信息管理系统

职能:(1)新课程实施的宣传,有关信息的采集和报道;(2)学校新课程编制和课时安排的教务软件处理;(3)学生学业评价的数字化处理。

实施职能部门:教务处、行政办公室、学校信息中心

七、课程改革内容及其方案设计

高中新课程对于基层学校来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千头万绪,且面临不少全新的探索领域,我校将在奠定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结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项具有全局意义的重点内容的设计、规划与实施工作,以此带动整个新课程工作体系的高效运作。

(一)学校课程规划设计  

我们根据江苏省和常州市课程设计和学年学分安排意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三个年级总体课程规划设计。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设计

教师专业成长既是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内容、目标,也是保障实施的主要途径,我校在制定课程方案时将教师专业成长视为重中之重的关键之举,设计了三条路径加快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路径1、扎实推进教师教科研行为转型工程
  教师教科研行为转型工程就是旨在促进教师关注、熟悉、接纳并能较好地运用新的教师教科研行为方式、教师教科研成果表达方式,如校本研究、行动研究、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案例剖析、教育叙事、教学评析等,积极促成我校教师教科研行为的转型,造就一批既能促进学校发展又能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优秀教师队伍,全方位丰富、深化教师的职业内涵,提升教师的职业生命质量,从而实现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转型。教师教科研行为转型的核心任务是营造适应新的教育背景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教科研工作生态,创造新型的教师教科研文化。所有这些行为的转型都应该体现出多元性、丰富性、实用性、生动性、科学性、与具体教育教学相生相成等特征,都应该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路径2、深入实施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工作制度

  鉴于课题研究在现代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特殊价值,为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水平,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发展新要求,学校积极推进校本课题的研究。校本课题研究应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真实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出发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为主要目标。实施校级课题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基本单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原则上要求每个备课组组至少申报立项并实施一个校级课题。学校在评价考核教师、教研组时将参照教师、教研组参与校级课题研究情况。一旦条件比较成熟,课题研究将成为我校各部门、各教研组、各教师优先采用的工作方式,成为他们自我成长和完善的一种重要途径,最终形成(教学)工作课题化、课题工作化的良性循环。

 路径3、抓好校本培训

建立了研训一体的校本教科研制度。一方面,我们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保所有实验教师全部参与新课程培训。另一方面,我们把岗前培训和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并立足于校本培训。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作用,落实“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教研即培训,培训即成长,成长即成果”的精神,鼓励全体教师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每学年的评优课、示范课和研究课的展示活动,把日常教学研究行为与自身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与投身课改结合起来,在研究交流中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和发展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三)组织实施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

1、以“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以“每句话都有用,每道题都有针对性,每分种大多数学生都有收获”为基础,以“优化认知结构、优化时间结构、、优化智能结构、优化信息结构、优化训练结构”为要求,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要努力探索传授知识与探究性学习、知识积累与素质积淀、归还学生时间与归还学生思维过程、解决问题与创设问题情境的平衡点。把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研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用价值判断的方法去选择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使其终身受益。

3、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要把课堂看成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构建师生情意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在“轻负担、高效益”的环境下愿学、乐学、会学。

4、继续做好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建立多样化、多层次教学体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实施策略性教学

5、全方位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鼓励教师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大力开展网络教学尝试,探索网络教学经验,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四)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

1.学科模块成绩的评价和认定

1)评价原则:为了积极稳妥地进行新课程学科模块学业评价,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学科模块评价要遵循过程性、公正性、可操作性原则。

2)评价方式:在确定学科模块评价方式时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互补结合。过程性评价指注重对学生学习某学科某模块的出勤率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注重对学生修习某模块结果的测试,以测试成绩为评价结果。为了体现公正性和可操作性,我们把学科模块成绩分为学业考试成绩和出勤成绩两部分,学科模块成绩计算公式为:A=0.20*B+0.80*CB为出勤成绩,C为模块测试原始成绩,A为最后模块成绩。

3)学业成绩确定程序:学生模块学习出勤成绩由任课教师确定,学生模块测试成绩和总成绩由任课教师和年级组共同确定,学生最后模块成绩由教务处统一确定,模块学分由教务处确定,最后学校学业成绩评价认定小组复合认。

2.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评价和认定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性,强调过程评价。

1)评价的环节:开题评价、中期评价、结题评价。
  (2)评价方式:个人评,小组评,指导教师评,也可以邀请家长和校外的专家评。

3)评价内容:
  A、参与活动的态度:主要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
  B、在活动中所获得体验的情况:主要通过自我陈述及小组记录活动记录以及学习结果反映。

C、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主要对学生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的方法、技能水平进行评价。

D、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主要考察学习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及在活动前后的比较。

4)评价的表达形式: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每个环节评定等第,结题时给予汇总,既评定等第,同时给课题组所有成员评语,建立研究性学习档案。
 
3.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和学分认定
  (1)标准(满分100

项目

出勤

材料

团队协作

笔记小结

参与态度

承担任务

总分

比例 

 20% 

20%

10%

30%

10%

10%

 

个人自评

 

 

 

 

 

 

 

组长评定

 

 

 

 

 

 

 

老师评定

 

 

 

 

 

 

 

实践地组织评定

 

 

 

 

 

 

 

最后得分

 

 

 

 

 

 

 

实践地评定必须附有相关证明材料

2)过程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交流及互评——老师进行初评、学分认定——学校综合实践小组进行最终的定性评价,学分认定。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评价内容:(略)
  评价结果呈现

1)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评定,凡基本符合标准者,可视为合格。

凡有突出问题,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基本标准,可暂不评等第,但要将突出问题如实记载。

有见义勇为等行为得到省市有关部门表彰;在关心集体、爱护国家、集体财产、保护环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并得到省市有关部门嘉奖的,将具体内容填写在相应评价项目的“突出表现”栏中。

2)学习能力、动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评定等第分ABCD四级。

凡基本符合标准者,视情况可得BC;不符合基本要求者,得D;凡符合标准并有突出表现,且有详细、明确证据的(以附件形式提供),经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确认,可得A

凡得A等第的学生,必须有突出表现的有效记载,否则,视为无效。例如: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学习能力方面得A:研究性学习成绩显著,得到社会的公认或权威部门的认可;学习主动积极,各科成绩一贯优秀;小创造、小发明经过专业评价机构认证或者在省市组织的相关活动中获奖;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在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竞赛活动中获得等级奖;其他。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运动和健康方面得A:国家三级及以上运动员;参加省教育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体育竞赛活动获单项前六名或集体比赛前六名主力队员、市教育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体育竞赛活动单项前四名或集体比赛前四名主力队员;其他。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审美与表现方面得A:在校内外大型文艺活动中有突出表现;参加省教育部门组织或认可的音乐、美术等比赛中获二等奖以上的(含集体项目,合唱除外);参加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可的各项音乐、美术等比赛中获一等奖的(含集体项目,合唱除外);其他。

5.校本课程学分的评价和认定
  (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涵盖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学习小组评价、班级内部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家长评价、兼职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等。

(2)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评价时应涉及到学生的意志、情趣、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应涵盖知识、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视野、思维品质、为人层次、个性发展等潜能的提高,达到一定的育人目的。

(3)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可采用问卷调查、书面作业、问题探究、观察行为、情境测试、成长记录等,目的是为独立人生奠定基础。

(4) 评价形式的灵活性

评价形式可以是集中和分散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学生与学生结合、教师与家长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等等。
  (5)评价标准(满分100

项目

出勤

日常作业 

笔记或小论文

测试 总分

 比例 

10%

20%

10%

60%

个人自评

 

 

 

 

老师评定

 

 

 

 

校本课程管理评定

 

 

 

 

最后得分

 

 

 

 

(五)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系统设计
  1、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是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每个高中生必修课程之一。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社会为课堂,动手又动脑,进行体验和探究的综合学习过程。
  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获得直接感受,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

  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具体有:军训,义工,校内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科技性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由学校提供和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创造性地选题。

学分分配:必修学分6学分。分两年学习,或集中,或分散,利用节假日完成。每个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

2、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

社区服务指学生在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的以服务社区、发展自我为目的的各种公益活动。
  目标:促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的积极态度和健康情感;培养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和主人翁精神,提高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培养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真情感,开阔视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内容:我校作为城区学校,社区服务内容包括各种公益活动,有敬老抚幼、法制宣传、环保卫生、绿地领养、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还有居民小区的公共卫生,社区学校的辅导(上党课、团课、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此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项目上勇于创新。

学分分配:必修学分2分。

3、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实施目的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多渠道搜集信息和整合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倡导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原则 :适度开放性原则;自主性和实践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直接体验过程;综合性原则;协作性原则。
  实施主要环节:动员与辅导;酝酿、选题与申报课题;汇总、审定课题;成立学生课题组,确定聘任指导教师;设计研究方案;各小组开展活动;阶段性监测评估指导及每学期课题中期汇报、评估;课题总结,形成成果;审核小组评审,各课题组答辩。
  对研究性课程实行学分制,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必须完成15个学分,每个课题学分满分值为5分,每个学生必须取得15个学分,方可视为合格。利用学校已有的各种激励机制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研究性课程合格者方可毕业、评先进和获得奖学金。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执行

1、校本课程模块与内容安排

1)课程分为公共模块和学科模块。公共模块由教务处组织开发。学科模块由各学科备科组组织开发,并报校本课程指导小组审核。

2)课程内容安排构想(表略)

2、校本课程的管理

制度管理和学分管理相结合。制度管理做到四有:课程有教案,授课有计划,课后有记录,结业有考核。各学科备课组每学期至少开出一门课程供同学选修。学校领导、开发小组长经常深入课堂,了解进度,督察质量,保证效果,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走访、问卷测试等形式检查教师的德、勤、能、绩,并作为教师学年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参加校本课程的学习,学习成绩从三个纬度综合评估,最后确定授予的学分。这三纬度指的是学习态度(出勤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态度与质量)、结业考查成绩。  

(七)学生班级管理要求及成长袋设计

实施新课程后,学校将首次出现行政班与教学班两种并存的班级组织形态。
 
 1、行政班的管理和评价

1)新课程实施后,学校实行教学班与行政班的班级管理模式。行政班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集体组织,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发展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重要场所。

2)新生入校后随机编班,每个班级即为一个行政班。行政班相对固定。

3)同一年入学的学生组成一个年级,并实行年级组管理。  

4)行政班班主任对管理负全责,主要是组织本班学生搞好本班活动教室及包干场地的环境卫生;组织好各项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学生业余文娱活动、体育活动、各种聚会、升国旗仪式;做好寄宿生日常生活管理、寝室纪律、安全、卫生检查;组织、协调、联络、沟通本班学生的教师,负责与家长的联络、沟通、交流,及时向家长反映其子女在校表现情况;负责本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养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协助教务部门管理本班学生的档案。包括管理本班学生的学籍档案和学业档案袋等。

5)建立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描述式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2、教学班的管理和评价

1)教学班主要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同时也需关注其它素养的发展。

2)组织建设:相对于行政班而言,选科走班学习的班级称为教学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并设一个课代表负责作业的收发,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班主任。

3)座次安排: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由年段安排好各班的座次,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以便管理。

4)学情反馈: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教学班班主任负责,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5)任课教师对教学班的管理负重大责任,任课老师要本着教管合一的理念,除了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新课程教学以外,还必须更加独立地对学生出勤、纪律等进行管理,要协助教学班的班委会开展工作,要与各行政班的班主任加强联系,及时向他们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表现。  

 3、学生成长记录袋设计

成长记录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式,我们设计的学生成长记录袋是体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反思的深度和发展效度的记录格式。学生成长记录袋要有主线性,有体验,反映学生的思想发展轨迹,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珍贵记录。

学生成长记录必须注意的问题:
  (1)学生成长记录袋中材料的收集和选择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随意的,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  

2)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

3)学生应是选定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甚至主要决策者。成长记录袋由学生自己保管。

4)及时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5)全面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败及优缺点。
  (6)成长记录要有教师、同学、家长的开放性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加强评价主体间的沟通理解,加强家校联系,提升评价的教育价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武进经济开发区凤苑南路1号 邮编:213100 电话:0519-86556341 邮箱: wjsms@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