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上午好!
在开始前,我想请大家看一个数据:根据最新报告,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超过29小时,平均到每天,接近5个半小时。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有一个漫长的“网络生命”在同步进行。
网络是我们的课堂,是我们的社交圈,是我们的娱乐场。但与此同时,它也可能布满了我们看不见的陷阱。今天,我们不去讲枯燥的条文,我们就来聊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一起拆穿那些针对我们的网络骗局,学会如何在这个数字世界里安全冲浪。
第一部分:风险无处不在——我们为什么是目标?
很多同学可能会想:“我这么聪明,怎么会被骗?” 我先不反驳大家。我们来看一个核心逻辑,这也是诈骗分子笃信的法则:“你不是不会被骗,只是最适合你的‘诈骗剧本’还在路上。”
为什么高中生是诈骗分子眼中的“优质目标”?
网络原住民,但社会经验不足:你们熟悉网络操作,但对社会的复杂性了解不深。有一定自主消费能力:拥有零花钱、压岁钱,甚至部分同学有兼职收入。情感丰富,重视朋友关系:容易在交友、游戏中投入真实情感,也容易被“友情”、“爱情”绑架。追求新奇刺激,充满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如免费皮肤、兼职赚钱等缺乏抵抗力。接下来,我们就看看,那些为我们“量身定制”的剧本到底长什么样。
第二部分:拆穿“量身定制”的骗局(案例剖析)
骗局一:游戏世界的“甜蜜陷阱”
数据说话:数据显示,在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中,游戏交易类诈骗占比极高。
案例还原:小王同学在玩一款热门游戏时,看到公屏有人喊话:“低价出售限量皮肤,加QQ详谈。” 小王心动之下加了对方。对方发来一个虚假的交易平台链接,小王支付了100元后,对方以“账户冻结需激活费”、“支付保证金”等理由,一步步骗走了他2000元压岁钱,最后拉黑消失。
骗术核心:利用我们对游戏装备、皮肤的渴望,以及贪图便宜的心理。
互动提问:请问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在游戏中遇到过类似“低价出售”的信息?或者身边有朋友遇到过吗?(等待回应,活跃气氛)
骗局二:班级群里的“真假美猴王”
案例还原:某高中班级微信群,一名骗子偷偷潜入,将自己的头像和昵称换得和班主任一模一样。随后在群里发布通知:“各位家长,接学校通知,需收取下学期资料费、试卷费共计500元,请扫码支付。” 因为时间点巧妙(比如晚自习期间),多位家长未及核实便扫码付款。直到真正的班主任发现,才制止了更多损失。
骗术核心:利用学生对老师的权威信任感,以及家长对班级群信息的天然不设防。
防骗关键:任何线上收费,必须通过电话或当面与老师本人核实! 这是铁律。
骗局三:“轻松兼职”背后的巨额陷阱
案例还原:高中生小李想利用课余时间赚点零花钱,在网上看到“刷单兼职,日结百元”的广告。她试着做了两单,果然很快收到了小额佣金。随后,“客服”诱导她进行“联单任务”,金额越来越大。当她投入5000元后,“客服”以“系统卡单”、“需要再完成一单”为由,拒绝返款,最终人间蒸发。
骗术核心:前期给点甜头,让你相信这是“真兼职”;后期利用你想拿回本金和更多收益的心理,引你入局。
牢记一句话:所有要求你先垫钱刷单的兼职,都是诈骗!
骗局四:来自“好友”的AI视频电话(高科技骗局)
案例还原:这是最新型的骗术!小刘接到好友“小张”的微信视频电话,视频里看到和听到的,确确实实是小张的样子和声音。“小张”说急需一笔钱救急,小刘信以为真,便转了账。事后才知道,好友的账号被盗,骗子用AI技术换脸和模拟声音,制造了这场逼真的骗局。
骗术核心:利用AI技术破解“眼见为实”的传统信任基础,制造紧急情况让你来不及思考。
应对策略:凡是涉及钱财的视频通话,必须通过你手机通讯录里存的号码,或者另一个熟悉的社交账号再次核实!
第三部分:筑牢我们的“数字防火墙”——实用三招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骗术,我们该怎么办?记住以下三招,就能抵挡绝大部分攻击。
第一招:守住心理防线——牢记“三不一多”原则
未知链接不点击:好奇害死猫,不明链接和二维码是通往陷阱的大门。
陌生来电不轻信:凡是自称客服、公检法、老师要求转账的,都是骗子。
个人信息不透露: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是你财产的“最后一把锁”,死都不能告诉别人!
转账汇款多核实:任何转账要求,必须通过原有可靠渠道(如直接打电话)多方核实!
第二招:善用技术盾牌——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APP,它是你手机里的“防骗保镖”。
功能:它能对可疑来电和短信进行预警,能检测手机里的诈骗APP,还能进行支付风险核验。
关键:下载后一定要进行实名认证并开启来电预警功能,否则它就只是个图标!
第三招:开启法律护甲——牢记“96110”
这是什么号? 这是全国统一的反诈预警劝阻咨询专线。
什么时候用? 当你接到可疑电话、短信,无法判断时,可以打这个电话咨询。当你怀疑自己可能正在被骗时,可以打这个电话求助。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个号码给你来电,一定要接! 这说明警方监测到你正遭遇诈骗,这是在给你打“救命电话”!
同学们,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也隐藏着未知的风险。今天的讲座,不是要让大家恐惧网络,而是希望赋予大家一双“慧眼”,能够明智地辨别,勇敢地拒绝。
安全上网,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 这份责任,既是对我们自己的财产和未来负责,也是对我们关爱我们的家人负责。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听到的知识,不仅记在脑子里,更能用在生活中,并分享给身边的亲友。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网络的星辰大海中,安全、自由地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