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青春拒绝欺凌,守护校园净土》。校园,本应是知识的殿堂、友谊的花园,是承载青春梦想的净土。然而,近年来,“校园欺凌”这个词却像一片阴影,刺痛了无数人的心。那些恶意的嘲笑、无端的孤立、甚至暴力的伤害,不仅让受害者的身心备受煎熬,也让整个校园蒙上阴霾。2024年3月,河北省邯郸市13岁初中生小光同学长期遭受3名同学霸凌,并惨遭杀害,抛尸野外大棚。去年和今年,就在我们校园,有两起因打架,动手打人者向受害者赔偿数万元的欺凌案例。
欺凌就在身边。校园欺凌不仅仅是打骂与冲突,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以多欺少,它可能是一句刺耳的绰号、一条嘲讽的信息,或是一次刻意的排挤,还可能是一次社交圈的刻意孤立,一次互联网的隐私泄露,名誉损害。这些行为看似“小事”,却足以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甚至留下一生的伤痕。校园欺凌,伤害的是我们共同珍视的尊严与善意。
欺凌没有赢家。无论是施暴者、旁观者,还是沉默的受害者,都会在这场“暴力游戏”中付出代价。法律不会因年龄小而纵容恶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明确规定,欺凌行为轻则受到校纪处分,重则承担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按照最新的司法解释,未成年也不再是逃脱法律责任的理由,治安拘留或刑事审判一样不能少。我刚开始提到的邯郸未成年暴力欺凌事件开启了未成年人“恶意补足年龄原则”,3名未成年施暴者,一人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人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一人虽依法不予刑事处罚,但被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敢于亮剑欺凌。校园欺凌的定性,难在隐蔽性和复杂性。一起欺凌事件,往往因受害者懦弱害怕选择隐忍,或者没有有效的证据难以处理,施暴者往往逃脱责任,可能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还有就是欺凌双方往往都有责任,受害者往往是挑衅者,施暴方往往是冲动者。面对欺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如果你是受害者,请勇敢发声!及时向老师、家长或学校心理老师求助,切不可因恐惧而沉默。记住,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智慧的选择。如果你是旁观者,请伸出援手!你的一个报告、一次劝阻,可能挽救一个同学的青春。如果你是施暴者,请立刻停止!暴力不会让你更强大,反而会让你失去尊重与未来。学会换位思考,用友善和尊重赢得真正的友谊。
共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一要以德修身,文明待人。这个时候,高二年级的语文课,都在学习论语。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我们只有修炼好内心的良善和正义,守护好道德的底线,努力做到克己复礼。以仁驭法,遇事冷静,学会用沟通化解矛盾,而非用拳头解决问题。二是强化法治意识,严守行为底线。本周是法治教育宣传周,我想说的是校园不是非法外之地,知法守法,与法同行,是同学们成长的必经之路。三是家校警联动,织密防护网。学校已建立校园欺凌预警机制,与家长、警方共同守护大家的安全。
同学们,青春如朝阳,充满无限可能。从今天起,让我们拒绝欺凌,尊重他人,保护自己,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温暖、充满友善的校园环境!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