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西湖街道办事处政法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的法治宣传员朱蝶。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在庄严的国旗下,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话题——网络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像一把双刃剑,既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潜藏着诸多安全隐患。因此,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教育,提高我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那我们应该如何保障自身的安全呢?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讲述。
一、防范网络诈骗,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随着反诈宣传活动的全面铺开,公众的防范意识逐渐提高,但电信诈骗手段的不断翻新,让我们防不胜防。我们先来听听几则案例。
案例一:加好友却引来“警方提示”。
近日田同学玩一款手游时,一条游戏好友申请称可以免费领取一个稀有游戏皮肤。田同学按照这位“好友”的要求操作完毕后反而收到一张“警方提示”,内容为:未成年人参与领取福袋是违法行为,你的信息已被警察锁定!因为你的操作失误,导致平台系统被冻结10万元保证金,如30分钟内不解除,父母将被判处有期徒刑3至5年。田同学顿时惊慌失措,焦急询问怎么解除,于是对方就发来一个“客服”的QQ二维码,让田同学添加。添加后,“客服”要求田同学发10个200元的红包,不配合就要坐牢。因为害怕,田同学立即按照对方要求操作。此时,田同学妈妈的手机突然收到了多条扣费信息,发觉不对,随即报了警。
案例二:进追星群遭“警察”查案
追星的李同学在某社交平台收到一条私信:扫码进群,为偶像做数据、涨流量。李同学进群后,一位“张警官”说有人在群里泄露艺人隐私,群里所有人都得配合调查,否则将直接联系监护人缴纳罚款2万元。李同学按要求给“张警官”发消息解释,同时要求李同学拿妈妈手机,将支付宝所有余额转过去,并买一台8千多元的手机寄到对方指定的地点,李同学一一照做。事后,妈妈发现手机被转出30余万元,询问后才知道孩子遇到了骗子。
以上两个案例均是近年来针对学生的常见电信诈骗,不法分子抓住了学生沉迷游戏、追星等嗜好,从这些角度出发,变化诈骗手段,“量身定制”从学生手里骗钱。因此,同学们在学习之外要敲响警钟:不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不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添加来历不明的陌生人为“好友”,当遇到威胁、恐吓时不要自己解决,要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者公安机关求助。
二、远离网络犯罪,多方参与协同共治
在复杂的网络空间中,未成年的同学们常常很难识别自己接触到的信息潜藏的各种风险,网络不良信息不仅会侵蚀未成年人的心智,甚至会诱导一部分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邪路。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2)》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数量逐年增多,由2020年的236人增加至2021年的3001人,至2022年增加到5474人(较2021年同比增长82.4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指,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简单来说,就是出租、出售自己银行卡、电话卡、网络账号,帮忙给犯罪分子转账跑分,为网络犯罪提供技术服务的,可能都涉嫌违法犯罪。
由此可见,预防与减少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问题已成为我国当下社会非常紧要的法律与社会问题。为了预防未成年人涉网犯罪,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家庭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和教育,学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正面信息和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防止其被不法分子利用。
三、抵制网络欺凌,共建和谐网络生态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也需尊重他人。网络欺凌不仅伤害受害者的心灵,也破坏了网络生态的和谐与秩序。我们要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网络欺凌行为,对受害者给予关爱和支持,对施暴者进行谴责和制止。让网络成为传递正能量、增进理解的桥梁,而非伤害他人的利器。
2024年9月9日至15日是第11个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网络安全的宣传者和践行者,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最后祝各位同学学业有成,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