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装备督导
学籍管理
教师教育
科普学堂
课务查询
李公朴研究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德育纵横>>班主任之家>>文章管理
追求“共同遭遇者”的教师新形象
录入者: 原创 来源: 本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08年07月16日

 

追求“共同遭遇者”的教师新形象

华东师范大学  胡东芳

长期以来,教师的形象被定格在“传道、授业、解惑者”,“蜡烛、春蚕”、“辛勤的园丁”以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这些美丽的比喻中,应该说,这些比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人们了解教师这一职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所有这些关于教师形象的美好赞语,在一些涉及教育、教学的根本问题上,诸如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实效、使学生学会做人等都是无济于事的。有鉴于此,面对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如何树立起不同于上述描述的崭新的教师形象,值得每一位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认真思索。毕竟,作为一种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应不断创新;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师需要“蜡烛、春蚕”的精神,但不应以“蜡烛、春蚕”的可歌可泣的悲剧形象自居;作为一项工作,教师更不能只是园丁或工程师,毕竟两者的工作对象有着本质的不同-------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呼唤着传统教师形象的改变,呼唤着广大教师变高高在上者为“共同遭遇者”,尽快实现从传统的灌输教育到“共同遭遇者”的智慧教育的转换,从而使自己从一个单纯理性者的教师成为“共同遭遇者”的教师。

一、        改变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形象

教师作为知识及道德化身的高高在上者的形象由来已久,但教师作为“共同遭遇者”的形象,并不为人们所熟悉。那么,什么是 “共同遭遇者”?为什么要塑造教师的 “共同遭遇者”形象?在《小女孩有意跌了一跤-------一个小女孩的智慧》 的这篇短文中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并由此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究竟需要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对待我们的孩子:是保持我们所习以为常的高高在上者的角色形象,抑或是-------还是让我们先来读一遍这篇短文吧。

几个孩子正在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立即哇哇大哭起来,哭得呼天抢地。

如果一个大人处理这件事,会如何?在我想来,出不了以下几招:赶快跑过去哄,给孩子拍着身上的泥,嘴里说着要孩子立即停止大哭的话,具体说什么就看各人了;或者鼓励,勇敢点,自己爬起来,别哭;再不就朝地出气,说这地真坏,看我不打它-------效果呢,尽可以去猜,总之根据生活经验,都不会出现什么奇迹。

现有让我们来看一个女孩是怎么处理的。她一看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愣,接着,跑了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旁,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泪,又玩将起来。

天衣无缝,不是吗?

小女孩大概并没有从深层次考虑她行动的方式和意义,但她确实是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那小家伙的,且充满灵性,小女孩行动自然而然,没有刻意雕琢,信手拈来,水到渠成,仿佛生命的状态,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间本就该如此。

相比之下,我们成年人办事是不是有点老套、程式化?在成年人身上的变化就这么一点点发生着,这变化就是“智力退化”。

很显然,之所以这个小女孩的做法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是因为她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是以一个 “共同遭遇者” 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而不是像成年人那样以一个高高在上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的。如果说现实中,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还存在许多不理想的状况,那么,改变不理想的状况的关键就在于向小女孩学习,努力以“共同遭遇者”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回想几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在其《制造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遗憾的是,即使是在今天,许多教师------往往作为成年人的思想深处,仍然对儿童的创新能力持怀疑态度,对他们往往采取居高临下的俯视态度,以为儿童在各个方面相对于成年人而言都是处于劣势的,是无法想象儿童竟然也会有创新的思想和作为。同样,在传统学校教育中,成年人(通常是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过于重视其知识和经验不足的一面,强调其软弱、无知、依赖的现状,无视学生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潜在状态,导致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过多地干预和控制。然而,在今天这个时代,孩子知道的不一定比大人少;一个学生知道的也许没有教师多,但一个班的学生所知道的多半要比老师多;在创造力方面,孩子表现得似乎比大人更加出色;孩子至少没有成人的偏见,却有天然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最佳心态。因此,改变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姿态,树立“共同遭遇者”的形象,保持向孩子学习的心态,这是广大教师的一堂必修课。

二、追求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

高高在上者的形象,决定了他们必然是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教学手段,表现出明显的传统教育的灌输特征;“共同遭遇者”形象下的教师则不然,它是以不教之教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它追求的是充满灵性和智慧的教育教学。

在灌输教育下,往往出现类似于下面这则案例的情况:一位女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不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问中学生,得到的是数学是“零”或字母“O”。又一天,这位女教师画了同样一个圆圈问幼儿园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即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足球”“是铁环” “是鸡蛋”“是布娃娃脸上的小酒窝儿”“是西瓜”“是教师的大眼睛”-------女教师听了,不由得目瞪口呆!应当说,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一个圆圈,在孩子们的眼里有那么多的说法,而到了中学生眼里,就只剩下数学“零”和字母“O”两种答案了,到了大学生眼里------受教育的增多,却使我们的思维更单一,视角更狭窄,更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难道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或许,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从美国教师给幼儿园小朋友所上的《人生第一课》中找到答案,获得启示。

这是一家普通幼儿园

刚刚入园的美国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进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定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声音在厅里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下面,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有一位小朋友站起来,画了一个“爸爸”画了一个“妈妈”,再画了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老师把这本 “书”高高举起来:“孩子,噍,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

 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受到了某种“灌输”。如何看待这种灌输呢?

我相信,这样的教育就是一种“共同遭遇者”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就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这也许才是教育的真谛。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着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这种教育又是潜移默化而持久的,它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

三、将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

高高在上者的教师形象及其灌输式的教育教学行为决定了教师的中心地位,决定了教师职业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理性的职业,可问题在于,作为教师没有理性不行,仅有理性不够。理想的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充满感性的人,其次是一个富于理性的人,第三是一个将感性和理性完美结合的人,这就是“共同遭遇者”教师的题中应有之意。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做一个“共同遭遇者”教师,首先需要用情,需要做一个富于感性的人,这种感性的人一定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心态、以真实而充沛的感情来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毕生创作无数经典名画的法国画家雷诺阿被人问道,为什么作品当中,能够将女性的肌肤画得如此细腻、传神?雷诺阿的回答是:“用心。”他告诉发问的人,当他在画女性肌肤时,总是不断用心地画着、画着,一直画到他会有一股冲动,想要去摸一摸画中人的肌肤时,他就知道这幅画的美感已经成了。不知道,作为教师的你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曾达到这种状态,是否努力追求这样的状态?

常言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一个“共同遭遇者”教师,还需要做一个充满理性智慧的人-------一个有着强烈反思与批判以及“育”的意识的人。反思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而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素质。当今的教师已无法再满足于从前辈的经验或自己的积累中汲取灵感,需要从“教书匠”变成具有反思能力的专家型教师。应当意识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只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 “蜡烛”的角色,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批判并不意味着谴责或抱怨,也不意味着单纯的否定和驳斥,更不等于一套关于教育的教程或学校生活的实践纲领。相反,它是指某种理智的、最终注重实效的努力,即不满足于流行的观点、行为,不满足于不假思索、只凭习惯而接受教育状况的完善的必要条件。当然教师还需要有“育”的意识。因为教育这个词不仅指的是“教”,而且包含着“育”,“育”在很多时候要比“教”更重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往往是由“育”而不是“教”造成的,实际上就是一种氛围,一种平等、充满爱心的、宽容的、人人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怕犯错的氛围。

当然做一个“共同遭遇者”教师,应努力追求做一个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人,这是“共同遭遇者”教师的最高境界。只有当教师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才能使你的教育深入学生的心里,才能使你的学生学会以“共同遭遇者”的心态对待学习、对待老师、对待同学乃至所有他遇到的人或事。果真如此,这是学生的最大福气,这也是教育的理想状态。

摘自2003416----422《成才导报》     58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武进经济开发区凤苑南路1号 邮编:213100 电话:0519-86556341 邮箱: wjsms@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